设施农业
襄阳小伙不爱官 发明“坦克”吃秸秆
2012-12-03 10:36  点击:1245

襄阳小伙不爱官 发明“坦克”吃秸秆

蔡涛在调试机器

襄阳小伙不爱官 发明“坦克”吃秸秆

蔡涛希望机器烙上“襄阳造”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80后”襄阳小伙蔡涛,毕业3年后,因能力出众,在杭州一家公司升职到了管理层。去年,他偶然看到报道称,襄阳机场周边焚烧秸秆逼停航班。

  这则消息引起了他的关注,现在提倡秸秆还田,但目前襄阳市场上,经济适用型的秸秆处理机还处于空白地带。这勾起了他儿时的梦想:让农机现代化。于是,他毅然辞职回到襄阳,经过1年多的潜心研究,他发明出了半自动遥控秸秆还田机,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有人出巨资想购买这项专利,被他婉言谢绝。土生土长的他,有个襄阳情结,他想给机器烙上“襄阳造”。

  能处理秸秆的“小坦克”引称赞

  昨日上午,樊城一块农田旁人头攒动,一台神奇的机器引来大家啧啧称赞。这台机器高约30厘米,长约1.5米,因靠履带行驶,乍看上去像一辆没有炮筒的小坦克。

  一名小伙手拿着常见的游戏遥控手柄站在机器旁。他按下启动键,它便“突突”作响,在农田里开了起来;走到田地尽头,小伙按了左拐键,它转了个身,又开了起来……

  这台无人驾驶的“小坦克”在农田里进退自如,不到10分钟,大约200平米土地上的秸秆被倒翻粉碎,和松软的泥土混在一起。

  年轻小伙名叫蔡涛,是这台机器的发明者。他介绍,与市场上的秸秆处理机相比,它小巧易携,容易操作,成本较低,可方便农民朋友处理秸秆。它主要由滚轮式粉碎系统、履带式行走装置和动力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这台机器可是有专利的“正规军”。上个月底,蔡涛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其寄来的“半自动遥控秸秆还田机”专利证明。

  村民王松江对这台机器赞不绝口:“以前处理秸秆,请大机器成本太高;自行焚烧会污染环境;要是我有了它,那就方便多了。”

  “烟锁机场”的新闻激发发明灵感

  “小坦克”问世的背后有一段故事。

  蔡涛26岁。2009年,他从江汉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当年,他应聘成为杭州一家公司的设计人员。因出色的工作能力,2011年3月,他被调往西安分公司当经理,从职员升到管理层。

  忙碌的工作,令他无暇顾及家庭。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停下了忙碌的脚步。

  2011年清明节那天,蔡涛的外婆去世。因不想让蔡涛担心,家人对他隐瞒了这个消息。直到一个月后,母亲在一次电话闲聊中无意提起,他才得知外婆已经去世。他愧疚不已,心想:自己在外漂泊打拼,连亲人的最后一面都没办法见到。当年5月,他请了探亲长假。

  回到家中,看见渐渐老去的父母,他想结束漂泊的生活,回襄阳老家。可是干些什么呢?他一时没了主意,直到他看到一条新闻。

  新闻报道称,襄阳机场周边因焚烧秸秆产生大量浓烟,导致能见度降低,航班迫降武汉。

  这激发了他的发明灵感:“现在提倡秸秆还田,但要耗费人力物力,成效不高。为什么不能发明一种高科技的农业机械,按个按钮就能把农活做了。”他脑海中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造一台遥控秸秆粉碎还田机。

  蔡涛查阅资料发现,市场上并没有这种无人驾驶的农业机械,这更坚定了他的想法。

  机器刚造出时转弯卡了壳

  有了想法后,他告诉了父亲,却被泼了一盆冷水:“我搞了大半辈子的农机,用遥控器操作机器割秸秆,我还没见过呢。你别异想天开,在公司好好做,不想做了就回来考公务员。”蔡涛的父亲极力反对。

  然而,执着的蔡涛却没有顾及父母的反对。2011年7月,他辞去了杭州的工作,回到了襄阳老家潜心搞起试验。

  那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是查找资料,就是在电脑上设计图纸。

  前期工作准备得差不多后,蔡涛开始购买零部件,安装机器。当然这面临着经费问题。哪里弄钱?他盘算着,去年年底,父母为他购买了一套新房,还预留了10万元的装修费用。

  于是,他找到父母商量。“装房子是大事,但是也大不过自己的理想。”蔡涛坚定地说。“不行,不行。”父母连连反对。

  父子僵持的时间内。蔡涛父亲想着儿子夜以继日搞发明的场景,选择了妥协。

  有了钱后,蔡涛信心十足。本地没有零件,就去外地买;买来的不合适,就自己再加工。今年2月,秸秆还田机的样机问世了。看着又大又丑的样机,他连连摇头,第一次试验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接下来,他优化了样机的动力系统,也把外观弄得“精致”了。

  当月底,他把样机搬到了农田中。机器发动后开始工作,秸秆除掉了。可是搬到水泥地面时,机器却无法转弯,蔡涛顿时傻了眼。

  克服缺陷秸秆还田机终问世

  在水泥地上无法转弯,就是个次品。

  蔡涛分析起了原因,田地里,障碍多,履带与地面的摩擦力大,可以转弯;水泥地上,障碍少,摩擦力小,无法转弯。

  蔡涛请教了很多专家也找不到解决办法,这可怎么办?他白天也想,晚上也想。一天夜里,他逆向分析起这个问题。突然,他兴奋地从床上爬了起来,急忙找到父亲:“我找到了,找到了解决办法。”

  父子俩连夜在履带上做了改进。次日,他们再次试验,机器能转弯了。正是因为这次改进,他申请到了专利。

  接下来的几次试验中,蔡涛发现由于粉碎刀片转速过快,链条常常会掉。链条一掉,机器就熄火了。

  蔡涛跑遍了襄阳,买了各式各样的链条,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有一次,他看到自家商店代理的一台崭新的农用拖拉机上的链条,把它拆了下来。改进之后,终于成功了。他急忙咨询农机厂家,问到了链条的生产商。

  ……

  就就这样反复地改进试验,试验改进,今年10月,第一台遥控式秸秆还田机终于问世,能在田地里进退自如,所过之处,秸秆一根不剩,全被粉碎,与泥土混在了一起。

  他想给机器烙上“襄阳造”

  他的同学中,不少人从事家具、汽车和奢侈品牌的设计工作,做农机发明的,他是唯一一个。别人搞的是洋玩意,自己搞的是土玩意,他没有觉得自己落伍。他心中有个坚定的想法,未来他的技术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的高科技农机产品,让农业更加现代化。

  在蔡涛上百次试验中,每次都有不少农民围观。看到小小的机器,只用遥控就能把秸秆粉碎了,大家纷纷表示很神奇,有人还向他咨询怎么卖。他总是笑着回答:“还没生产呢,这只是个样品。”

  这个样品除了引来围观者,还引来了购买者。

  蔡涛说:“前不久,有人要花140万买下这个专利。我不愿意,它太花心思了,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卖掉它,我想让它在流水线上生产出来,让农民们都能用上它。”

  受技术和资金等的限制,蔡涛无法办厂生产,他想寻求厂家合作。

  这些天来,每天上门寻求合作的个人和企业络绎不绝。但都被蔡涛婉言谢绝。蔡涛说,他希望能够找到愿意推广这项技术的合作伙伴,而不仅仅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就投入生产。此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希望襄阳的企业投资生产,给机器烙上“襄阳造”。

  记者对话蔡涛

  “坚定的信念,让我坚持到最后”

  记者:你是80后,怎么会对农机感兴趣?

  蔡涛:我爷爷是搞农机的,我父母是襄州区农机公司的职工,下岗后,他们租下门面做起了农机生意,我是看着各式各样的农机长大的。

  记者:辞职搞试验,遇到了蛮多阻力吧?

  蔡涛:是的,父母都反对,回到家后,他们非要我考公务员。僵持了一段时间,他们见我是认真的,就不反对了。特别是爸爸,帮了我很多忙,没有爸爸,这台机器根本做不出来。

  记者:试验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

  蔡涛:两件事情让我印象蛮深。第一件,机器在水泥地上无法转弯,想了很多办法都解决不了。那段日子,本来不抽烟喝酒的我,烦得没办法,抽起了烟,喝起了酒。

  第二件,在农田里实验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围观,试验失败了,总会有人说风凉话,这对我的打击蛮大。

  记者:是什么让你坚持到最后的呢?

  蔡涛:是坚定的信念。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非要把它做出来。让农机现代化的梦想,一直藏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