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村官
中西部村官月薪仅六七百 如何扎根基层?
2013-01-21 10:17  点击:742

即将开始的2013年大学生村官调研工作,近年来倾心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跃高的心里又多了几份期待,因为那些遗留在2012年乃至过去几年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的问题还没有解决,随着调研的持续,一些新问题也慢慢出现。 

  很多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不到3天、大学生村官所为与群众期望存在差距、任职期满出岗留任村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中的调研结果让很多人看到,这个被社会赋予了高度期望的大学生村官工程仍然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解决。 

  “不管是从基层的认识上,还是从政策扶持上,都还需要努力。”胡跃高说,对于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很多大学生村官还是有后顾之忧。 

  “下不去”现象已成主要问题 

  在大学生村官建设工程“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4项内容中,下得去是第一步。但在胡跃高看来,尽管全国性大学生村官工程已经实施了4年,但这第一步却并没有做好,大学生村官“下不去”现象已经成了积年的老问题。 

  早在2008年4月中组部和有关部门就《认真做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答记者问时就已经明确,“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均不得借调使用。”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连续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35%左右的大学生村官每周在村工作时间在3天以下。 

  而“借调”是村官下不去的重要因素。2011年和2012年的调查显示,有20%左右的大学生村官表示被长期借调。 

  胡跃高也曾到基层调研,他发现有的地方7天都能在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屈指可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大学生村官下不到村里,就不能了解农村的情况,工作也肯定做不好。” 

  他记得有一次到北京市大兴区一个乡镇参加一个关于大学生村官的论坛,论坛上那些大学生村官的发言一下就让他听出了哪些是真正下到村里的,哪些是对农村根本不了解的。 

  “感觉明显不同,有的村官说的时候会有真切的感受,怎么跟村民接触的,在村里都做了哪些工作,对村里的未来工作有哪些想法等,而那些被留在乡镇上的村官则说的话会比较空,对农村的工作几乎没有概念。” 

  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他参加的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村官论坛上,总有大学生村官在会议的间隙跑过来对他“倒苦水”。有的大学生村官告诉他,自己也很着急,他们做好了走进农村的准备,甚至都已经做好了下村之后的工作规划,憧憬着该如何有一番作为,但是面对截留,他们却无可奈何。 

  胡跃高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地方政府要重视。“现在从中央来说对大学生村官已经很重视,但是到地方,情况往往就不那么乐观了。”在调研中,他发现,很多县区和乡镇并没有按照中央规定那样去培养大学生村官,而是把他们当做“零工”来使用,让他们做着打杂、接待等琐碎的工作。

  胡跃高说,其实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村官选择这个职业,还是希望走进农村,为农民做点事,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但客观的现实情况让他们只能漂在上层。 

  “要将‘下得去’作为基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首要考核内容。”胡跃高说,他认为应该建立明确的制度与机制,大学生村官管理职能部门也应该严格考核,规范大学生村官上挂锻炼制度,控制上挂锻炼时间,避免长期上挂现象发生。 

  而除了人为借调导致大学生村官人下不到村里的问题,村官本身心难以沉下去则是另一种“下不去”。 

  在报告里,胡跃高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隐形流失”。“虽然他们人还在村官的岗位上,但却并没有发挥这个岗位该有的作用。”有的村官缺乏工作热情,有的则对工作不负责任,敷衍应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如何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在胡跃高看来,这种现象是对村官资源的浪费。 

  这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认识有关。调研显示,以“想为村民做点事”作为最初选择应聘大学生村官动机的比例正逐渐降低,2008年超过50%,2012年仅为1/4左右。而这种思想认识的背后则是对3年以后前途的忧虑。 

  胡跃高认为,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考核制度是必要的。“如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中,将大学生村官在岗期间的表现作为一种考核,纳入考虑,加大定向招录比例等。”而这样的做法在部分省市已经开始尝试。

  出岗留村大学生村官需关注 

  工资问题将成2013年调研内容 

  在跟很多大学生村官聊天的时候,胡跃高发现工资也是影响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服务农村不是靠单纯的政治热情,要给与他们相应的保障。”胡跃高说,在中部某省,有些大学生村官告诉他,他们第一年的工资只有900多块钱,而在有的中西部地区甚至只有六七百块钱,“有时候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保障不了。” 这让有的大学生村官觉得有些清苦,从而也会影响他们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胡跃高也曾去过西部省份调研,因为工资补贴低,经济条件差,很多地方根本招不来省外高校的大学生,往往只有本地生源或者是本地高校的大学生才会选择在当地做大学生村官。 

  “条件越艰苦的地方,工资却更低。”他说,在现实生活中,即使高收入都不一定吸引大学生到西部,这种低收入的条件肯定会让很多原本可以选择去艰苦地方服务的大学生望而却步。“他们的收入至少要比照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并建立工资增长制度。” 

  2013年的调研,胡跃高将工资问题列入了调研框架。他希望通过不同区域大学生村官的真实反映,来透视收入对大学生村官积极性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吸引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去服务。 

  在胡跃高的印象里,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要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除了地方政府的重视水平差异,经济条件的差异是避不开的问题。“所以发达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和方法并不适用于欠发达地区。”他希望通过调研,能够在中西部发现在大学生村官工作方面具有典型经验的示范区域,从而让更多的中西部地区有借鉴的可能,提高全国的大学生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