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鱼共生系统(资料图)
一、鱼沟鱼凼的修建
1.鱼凼:面积约占稻田总面积3%~5%,位置在稻田中央或者稻田进水口处,形状为三角形、梯形、长方形或者圆形(稻田中间),深度0.8~1.0米,长方形鱼坑的长宽比为3:1或5:1,圆形的直径为3~4米。
2.鱼沟:宽0.4米、深0.8米,呈“十”字或“田”字形,占稻田总面积2%~3%,均在插秧前后开挖。
3.遮荫棚:以竹木为架,棚高1.5米,棚的面积占鱼坑面积的l/5~1/3,其上覆盖PE网或草把等遮荫物。
4.进出水口:进水口两侧的田埂和底面夯实牢固,用石块或砖与水泥做成,宽度40~50厘米,地面铺石块,防水冲刷;出水口设在进水口对角,大小不低于进水口尺寸。排水口底低于田面或持平。溢水口设在排水面一侧,口底与稻田最高水位持平,用砖块或石块砌成。
5.防逃设施:用竹篾、网片、金属丝、树枝条等编织而成。孔目大小小于放养鱼种,随鱼体长大而调整孔目。一般高80~90厘米,宽60~70厘米,上端高出田埂,下端插入土中15~20厘米,两侧嵌入田埂15~20厘米。形状呈“∧”或“∩”或“⌒”,凸出面正对水流方向。
6.防虫灯:养鱼稻田范围内每120米设置害虫诱杀灯,降低虫害对稻谷的影响,增加田鱼的天然饵料。
二、水稻种植
选用甬优6号、甬优9号、中浙优8号、扬两优6号、两优293等耐深水的中熟偏迟品种。插秧时间5月下旬至6月中旬,采取宽行密株移植,每亩0.8~1.0万丛。插秧前用足底肥,少施追肥。
三、鱼苗放养
1.放养规格:每亩投放3~7厘米鱼种200~300尾,放50~10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鲤鱼种10~13千克,投放大规格草鱼、鲢鱼、鲫鱼等3~5千克。
2.放养时间:在田块栽(种)秧结束15天、秧苗返青后及时投放,也可在栽秧前将鱼种投放在鱼坑内进行短期饲养,待秧苗返青后及时放入大田中,放养时问选晴朗天气。四、投饵施肥
1.投饵:稻田中杂草、昆虫、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天然饵料较多,不投饵或少投饵。
2.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有机肥追施少量多次,用量可按池塘施追肥量(50~100干克/亩)的1/4~1/3计。
五、养殖管理
1.日常管理:经常巡田,检查鱼活动、吃食和水质情况以及水稻长势,以便调整投饵施肥、换水和防病;做好鱼沟鱼坑清洁卫生;经常疏通鱼沟鱼坑,以利鱼在田间觅食,使鱼在施肥、打药时安全回到鱼沟鱼坑中躲避;检查田埂有无渗漏、坍塌,拦鱼栅有无破损;晒田、施药放水时要缓慢,以免鱼滞留田中,农药可选用杀虫双、稻瘟灵、叶蝉散、扑虱灵、叶枯灵、龙克菌、三环唑、井岗霉素等,对鱼安全。
2.控制水位:根据鱼、稻生长需要合理调控水质、水位。根据水稻生长需要,兼顾鱼类需要适时调整水位。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位应保持在5~10厘米;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水位加深至15厘米左右,水稻收割后,水位加深至30厘米以上。水质保持“肥、活、爽”。每15天换一次新水,每次换1/3;高温季节勤换,5~7天一次,透明度保持30~40厘米;水色呈黄褐色或豆绿色。添加水泵、杀虫灯等设施。避免干旱和缺水时期对稻鱼共生系统的影响,有效地杀灭田地的害虫,促进水稻的生长,同时给稻鱼提供丰富的生物饵料。
六、疾病防治
做好“四定五消”工作(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投饵要求;稻田、饵料、鱼体、工具、食场消毒)。晒田也是防病、除草、灭虫等的有效方法,但在晒田前,要清理鱼沟、鱼坑,并调换新水。
坚持“以防为主、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鱼种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受伤。要注意:及时换水,确保水质肥、活、爽,每隔10~15天泼洒一次20~30克/立方米。的生石灰水或0.8~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溶液进行水体杀菌消毒。
稻鱼共生系统中,水稻、杂草构成了系统的生产者,鱼类、昆虫、各类水生动物构成了系统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的循环,有效防止了稻田的板结,保证了农田的生态平衡。稻田养鱼将为农民增收、为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功能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