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仔细审读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农业部有关粮食产量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粮食生产即将获得“十连丰”的背景下,小麦生产却出现了并不乐观的问题。
从2010年开始,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逐年递减。其中2012年至2013年出现了负增长。粮食播种面积是粮食增产丰收的基础,没有面积的支撑,很难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虽然近年来科学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为主粮之一,冬小麦播种面积的逐年减少不可忽视。
农民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减少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效益下降种田与打工收入悬殊。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憨厚、朴实的农民面对严酷的市场经济,也逐步学会了比较经济学。在相同的面积上获得最大的收益,是他们孜孜追求的目标。
有高度种植农作物选择权的农民,在生产中深深感到种植小麦与种植经济作物的巨大差距。同样一亩地,种植冬瓜的收入是种植小麦收入的两三倍;种植西瓜的收入是种植小麦收入三四倍;种植山药的收入,是种植小麦收入的十多倍……。而种植小麦的实际收入呢?我们以占我国小麦总产量四分之一的小麦生产大省——河南省为例进行分析——
据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对全省40个县(市、区)120个乡镇600个农户的小麦生产成本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户2013年种植每亩小麦的生产成本为580.5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物质费用为246.2元,比上年增9.0%;生产服务支出148.3元,比上年增10.9%;人工成本186.0元,比上年增3.4%。由此可见,生产成本各要素的全面上涨,加速了小麦生产成本的提升,2013年生产成本增长幅度比2012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2013年河南省夏粮平均亩产为399.9公斤,依照2013年小麦最低平均收购价每公斤2.24元匡算,今年全省农民种植每亩小麦的总收入为895.8元,比上年增加88.3元,增长10.9%,扣除580.5元的生产成本再加上46元(600个被调查农户种植小麦实际每亩得到的补贴)种粮补贴后,种植每亩小麦的收益是361.3元,比上年增加47.2元,增长15%。虽然今年种植小麦收益比上年有所增加,而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个收益因生产成本增加是被大大缩水的。从今年小麦生产成本及收益计算结果看,每公斤小麦最低收购价比上年增加0.20元,在单产水平比上年提高4.1公斤的情况下,今年每亩小麦应增加收入88.3元。而由于今年种植小麦的亩均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了41.1元,致使每亩小麦的实际生产收益增加额只剩下47.2元。由此可见,粮农因粮价提高所得收益的49.5%被增加的生产成本所抵消
按照本次调查结果每户种植5.2亩小麦计算,2013年河南农民户均种植小麦的生产收益仅为1879元,而2012年全国农民工月均工资为2290元,每个农户辛辛苦苦劳作大半年所得的收益,还远远比不上一个农民工打工一个月的收入。
基础设施薄弱投入大产出少。冬小麦的整个生产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在每年播种的九、十月份,往往会遇到干旱天气,导致小麦缺墒而出苗参差不齐;进入冬季,容易遭遇极寒天气,导致麦苗冻伤;最近几年来出现秋旱连冬旱、冬旱连春旱的极端天气,更使小麦生产雪上加霜;在春季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不但要防虫治虫,很多地方需要抽水抗旱,无疑又要增加成本。在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情况下,折腾得农民难以承受。因而,抛荒、弃耕的现象也就随之出现了。
保障不力丰产不丰收。“靠天收”的小麦生产,也像所有的粮食生产一样,好天气方有好收成。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轻则减产减收,重则血本无归。减轻自然灾害,给农业保险虽然是一个有效路径。但是,农业保险保额低,赔付率高,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目前已经实行粮食生产的保险,或者因手续繁杂,农民“望梅止渴”;或者因赔付少,农民不愿意费工费时。在小麦生产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农民宁可少种小麦,甚至不种小麦,也不做费工费力得不偿失的事情。
以小麦为主的夏粮,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如果夏粮种植面积持续减少,将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目前,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在我国夏粮连年丰收、生产疲软的情况下,今年我国小麦收购量却大幅度下降。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9月20日,河南、江苏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5283.3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4.4万吨。因此,要高度重视我国小麦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农民种植小麦积极性下降的问题。
提高农民种植小麦的积极性,要多管齐下。做到“一改进、四加强”:
“一改进”,就是改进粮食直补办法。我国大多数地方按照承包面积进行粮食直补的方法,无法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近年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改进粮食直补的办法值得推广。鄂尔多斯市的做法是采取“售粮直补”,即按照农民所售粮食的多少给予相应的粮食直补金,售粮多的直补多,不种地不售粮的不予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粮补”,把实惠留给常年辛苦耕作的农民。
得益于连续多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丰厚的物质积累让鄂尔多斯在惠民办实事上“底气十足”。在国家直补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市政府拿出3200万元用到“售粮直补”上,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反哺农业的惠民政策,诠释了市委市政府对地方粮食安全的重视和支持。这种反映出劳有所得、多劳多得的粮补方式,能让种粮农民尝到甜头、看到奔头,种粮时更用心、更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国家应继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支持耕地整治,提高耕地质量;要支持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田灌排条件;要支持耕作技术推广,提高可持续生产能力。
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粮食生产只有走集约化、规模化之路,才能提高种植收益。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大力引导、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节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科学化土地经营模式的推行。
加强优质小麦品种推广。针对当今我国小麦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大耐旱、耐寒、节水、抗虫小麦品种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小麦生产的质量,从而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加强农业机械普及力度。补齐农村劳动力“短板”,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机械是有效途径。特别是在小麦收获阶段,要及时组织收割机日夜奋战,使成熟的小麦颗粒归仓。
加强小麦生产灾害保险。在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粮食生产保险的同时,国家要加大再保险的力度,让商业保险公司能够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种粮农民即使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能够收回生产成本,并可获得合理利润,能够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