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份以来,国内主产区新小麦市场基本进入相对平稳时期,购销双方心态理性,市场表现量减价稳。
中华粮网数据中心监测显示,截至8月8日,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三等白麦交易均价为2434元/吨,周比涨10元/吨;2013年第28期中储粮全国小麦收购价格指数138.07,周比上涨0.15%。
近段时期,关于大幅增加小麦进口的消息仍不绝于耳,有市场人士担心大量进口小麦将会冲击国内市场。笔者认为,我国小麦市场整体仍属自给自足,在供需能够基本平衡且配额受限的情况下,预计大量进口小麦并不现实。退一步讲,即使增加部分小麦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也将有限。
集中收购高峰已过,新麦价格大多趋稳
进入7月份以来,主产区小麦托市企业收购陆续停止。虽然部分地区芽麦也纳入了保护价范围收购,但市场反应相对平淡。制粉企业前期大多收购了一定的库存,收购力度也在减弱。目前主产区小麦集中收购基本已接近尾声,大部分地区新麦收购市场表现量少价稳。
当前,河北邢台地区制粉企业新麦收购价为2500-254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制粉企业收购价为2480-252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制粉企业收购价为2480-252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制粉企业收购价为2420-2460元/吨。
河南地区2013年产延津新麦26收购价报2630元/吨,2013年延津产郑麦366收购价2610元/吨;山东地区济宁2013年产济南17平均出库价格2680元/吨;河北地区2013年产师栾02-1收购价格2640元/吨。目前主产区优普小麦差价在100~160元/吨之间,今年优质小麦的市场机会较上年大大增加。
国家粮食局消息,截至7月31日,河南、江苏等11个小麦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小麦4230.1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08万吨。有关市场人士预计,今年小麦收购总量或难超过去年。
郑麦行情高位震荡,美麦期价大幅下跌
上周,郑州强麦期货持仓增加,期价高位震荡。主力合约WH401周开盘价2750,最高价2750,最低价2713,收盘价2733,周比持平。持仓量26214手,周比增加了4674手。
从郑麦指数近期的日K线走势图上来看,郑麦指数本周表现触底回升的走势,下方2700元/吨整数关口显示强技术支撑,多次触及该线后回升,但远日均线对盘面显示一定的技术压力,整体来看短期郑麦或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
上周美国小麦期货大幅下跌,CBOT-9月软红冬麦合约报收每蒲式耳6.33-1/2美元,周内下跌4.1%,为6月底来最大周度跌幅。交易商称,在美国农业部周一发布月度供需报告前投资人轧平仓位。
从盘面上来看,均线系统对盘面显示明显的技术压力,美麦近期走势偏弱,后市有进一步向600美分关口回归的可能性。12日USDA将公布8月小麦供需预估报告,建议关注报告对麦价后市走势的指引。
面粉消费仍处淡季,小麦拍卖不温不火
8月上旬,各地市场粮源充裕、品种丰富、购销平缓,供应稳定。受高温酷暑不退、学校放假等因素的影响,市场里面粉需求平淡。由于小麦价格上涨,制粉企业面对成本压力降价促销意愿也不强。
主产区河北石家庄地区特一粉出厂价3020-3060元/吨,山东济南地区特一粉出厂价3000-3040元/吨,河南郑州地区特一粉出厂价2940-2980元/吨,江苏徐州地区2920-2960元/吨。
近期浙江东南市场面粉价格继续平稳,8月9日与7月底相比,场内特一面粉平均成交价为3.22元/公斤,特二面粉平均成交价为2.96元/公斤;基本持平。
据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新陈小麦高位运行,面粉加工成本依旧较高,麸皮行情又表现平平;另一方面面粉市场整体消费仍偏淡,经销商备货热情不高,预计近期仍将维持平稳走势。
据了解,近日部分制粉企业已经使用新、陈麦混掺进行生产,但用量较少,陈麦的来源基本以拍卖小麦为主。
8月7日,国家小麦拍卖共投放499.92万吨,成交28.43万吨。其中河南临储0.46万吨全部流拍,托市麦投放361.81万吨,成交5.02万吨,均价2231元/吨;安徽市场投放137.65万吨,成交23.4万吨1,均价2281元/吨。
麦市供给维持充足,需求仍需等待回暖
从供给来看,虽然今年小麦在生长期及收获期受到病虫害及不良天气的影响,但整体来看仍属丰收之年。国内供应仍较充足,库存消费比基本处在高水平。
据中储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小麦稻谷玉米三大谷物的库存据估计约为1.5亿吨,库存消费比约为35%。以小麦库存最为多,约8千万吨,库存消费比70%。
从需求来看,由于托市企业已经大多停止收购,国储轮换收购也已基本接近尾声,后期的市场采购主体将会转向用粮企业。但受宏观经济环境大局的影响,市场的需求仍需要进一步的回暖,作为用粮企业不可能盲目的扩大采购库存。
对制粉企业来讲,近年来我国小麦粉加工企业急剧扩张,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相当突出。有市场人士预计,由于制粉行业产能扩大,竞争压力不断增长,利润摊薄,制粉企业开工回暖可能会推迟。笔者认为,虽然随着8月下旬后学校陆续开学,面粉销售将逐渐好转,企业开工率将会提高,加之新小麦后熟期已过,加工企业一定程度上会增加部分小麦采购,但大量增加小麦库存的几率仍然不会大,小麦库存仍会保持在1到2个月的水平。
对饲料企业来讲,今年新麦上市之后价格出现快速上涨,各地小麦价格持续高于玉米价格,使用小麦替代玉米在经济上并不划算,预计小麦大量替代玉米用作饲料消费的情况后期仍不会出现。但今年各地均出现了不同数量的芽麦,不适合制粉使用,预计这些芽麦可能会流向饲料企业。
小麦进口预计增加,国内冲击料将有限
美国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从6月1日至7月11日,美国向中国销售和发货的数量在350万吨;中国近七周来已经购进近100万吨澳大利亚新麦;另外我国还购进法国软麦20万吨左右。目前已确认数量达450万吨,本年度小麦增加已成定局,海外相关机构预测2013/14年度中国进口数量达750—1000万吨。
国家相关部门最新预计,2013/14年度中国小麦进口量将达到650万吨,较上月的预测值上调150万吨,较2012/13年度高出360.5万吨。
由于国际小麦市场供应充裕,价格不断低走。目前国际小麦价格已经低于国内价格,小麦进口利润丰厚。9月交货的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FOB价格为268.3美元/吨,合人民币1657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2302元/吨,比去年同期跌621元/吨。
8月6日,广东广州地区美国软红冬小麦对国产普通红小麦价差为-190元/吨,美国硬红冬小麦对国产优质小麦价差为-40元/吨。
我国小麦进口实行的是配额制度,近10年来小麦的进口配额一直保持在963.6万吨左右。有关专家预计综合配额和关税等因素,国内粮食进口商的进口数量应该不会超出配额。
退一步讲,即便如某些海外机构的预测,进口小麦数量占我国整个消费量的比重也就在6—10%,比例并不高。况且,据了解此批进口小麦多进入中储量的储备库存,短期内不会流通市场,所以对国内市场冲击的影响将有限,大多仍体现在心理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