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
黄土高坡上的农业理想国
2013-01-09 17:19  点击:858

  这不仅仅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变迁样本。从中国农村改革的维度来考量,对于困顿已久的中国农村问题,这个黄土高坡上的山村,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办法?

  太原往西沿青银高速走 1 0 0 多公里,便进入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四年前,吕梁市柳林县留誉镇是该地区最闭塞、最贫困的乡镇,人均年收入仅为五六百元。如今,一座占地154平方公里、年产值60个亿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正拔地而起。

  这不仅仅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变迁样本。从中国农村改革的维度来考量,对于困顿已久的中国农村问题,这个黄土高坡上的山村,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办法?

  穷乡僻壤

  2008年前的槐树沟村,四面都是荒芜的黄土高坡,仅有一条石子铺成的羊肠小路,通往十几里外的镇上。每逢雨季,泥水从山上涌下来将山路截断,槐树沟也就和外界失去了联系。

  “那才是真正的绝望啊!”活了40多年,村民王建平从没见过有货车往槐树沟里开。一是因为路窄,根本容不下货车;二是因为槐树沟太贫瘠,没有物资可往外运,也没有钱从外买东西。

  槐树沟一带山高沟深,可用作耕地的土地极少,加上“十年九旱、水土流失”的恶劣自然环境,使村民们难以通过农业生产实现温饱。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小组来到这里,得出的结论是:该地区不适宜人类居住。

  2000年槐树沟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元。当时,这里的孩子们穿着草鞋,有的甚至打着光脚,到三十里外的金家庄上学,金家庄的同学们见了都很惊讶:“没想到还有比我们更穷的,我们中午都吃白面,他们只啃一点窝窝头。”

  直到2008年冬天,槐树沟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夜,王建平和十几个村民聚在窑洞里,商量着如何让这片土地脱离贫困。

  联盛帝国

  邢利斌,槐树沟人,以前是王建平家的邻居,比他小一岁。如今的邢利斌,是山西联盛集团董事局主席,旗下产业涉及煤矿、地产和酒店等多个领域,身家上百亿。

  邢利斌199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在山西第一代煤老板中,算少有的高学历。毕业后他回到柳林,搞过钢铁厂、焦化厂,承包了当时还只是乡办小煤矿的金家庄煤矿。对于他的发迹史,外界的质疑集中在2002年,他以8000万元买下原本属于国有的兴无煤矿。但如果将其放在当时“煤矿行业持续低迷,兴无煤矿濒临破产”的背景下,邢利斌的收购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市场规则。在山西煤老板圈子里,众人对邢的评价是,看得准、下手狠。

  实际上,不到柳林县,很难真实地接触到邢利斌与他的联盛帝国。毫不夸张地说,从柳林县城到留誉镇40多公里的公路,几乎成了联盛集团的内部交通。沿途分布着的兴无煤矿、金家庄煤矿、浩博焦煤厂等大型能源企业,甚至还有酒厂和学校,无一不是邢利斌的产业。

  在吕梁一带,邢利斌拥有20多座煤矿,这还不算与之配套的焦煤厂、化工厂。2011年联盛集团仅利税就达到120多亿元。据说,柳林县五分之一的人口,都跟邢利斌的联盛集团息息相关。

  2008年底,槐树沟、南沟和下午林三个自然村的村民,经过协商一致推选邢利斌当行政村槐树沟村委会主任。当留誉镇党委书记带着槐树沟的村民们,来到联盛集团的办公室时,邢利斌虽然事先毫不知情,但大为震动,立即任命集团副总裁马建明负责村委会工作。

  可是,究竟怎样才能让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呢?

  资本与土地

  最初,对邢利斌和马建明来说,村民们突如其来的盛情和请求,让他们多少有些不知所措。不过,他们很快从政府的惠农政策中,找到了方向。

  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预示着土地制度改革将“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多种方式流转,同时“允许”农村建设用地上市流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土地使用权,进而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或许正是槐树沟的脱贫之道。

  于是,在邢利斌和马建明的规划下,槐树沟、南沟和下午林三个行政村259户农民以14844亩土地经营权入股,自发组成槐树沟合作社,注册资金1030万元。合作社通过折价将土地资本化占股40%,联盛集团出资1.5亿元占股60%,双方合资成立联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马建明出任董事长。

  为了让村民们立马响应,公司章程规定,在公司未见效益之前,每年给予每个村民2000元加两袋白面的土地分红,产生效益后则按股份分红。这样的收入水平已经较之前翻了不止一倍,而且在当地完全能够解决温饱。

  “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现在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有2000元。”实实在在的利益,让村民们无一例外地把土地交给了合作社。

  地集中起来了,种什么才能赚钱?

  槐树沟坡高地瘦,种玉米、高粱等农作物算上种子、肥料和人工等成本,多半不赚反赔。经过反复论证,马建明最终敲定将山坡开垦出来,大面积种植适合黄土高坡气候的核桃树。

  槐树沟热火朝天的开工场景,让附近10多个村子眼红不已。不断有村委主任找到马建明,要求跟槐树沟一样,组成合作社加入联盛农业。这正好与农科院专家“由于槐树沟一带地貌特殊,要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农业园区,面积规模还太小”的考察建议不谋而合。

  2010年春,联盛农业形成了留誉镇18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流转土地41447亩、流转区域面积154平方公里的巨大规模。

  山村巨变

  2 0 1 0 年马建明三番五次地到太原、北京,甚至请来农业产业专家,到留誉镇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一个“10年投资100个亿,涵盖四大产业体系”的宏大战略规划渐渐成型。

  首先是以特色经济林栽植为主的生态产业体系。即在山坡上机修整地8万亩,人工梯田、条带5万亩,配套山间道路300公里,同时栽植8万亩核桃树、5万亩钙果林和4万亩樟子松、白皮松等生态树,并利用山西大水网引黄河水1000万立方米,建设可浇灌13万亩农田的提灌工程。

  其次是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循环产业体系。即以经济林产业支撑5万吨核桃、2万吨钙果和1万吨白酒的深加工产业;又以油渣、果渣和秸秆合成饲料,支撑3000头肉牛、20万头生猪和1000万只鸡的养殖产业;再以动物粪便为原料,兴建日产6000立方米的沼气项目;最后以沼渣、沼液和风化煤为原料兴建年产10万吨的生物有机肥厂,反哺种植产业形成产业循环。

  再次是以特色宜居名镇开发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即把全镇52个自然村搬迁到一起,规划建设5000套农民新居,配套建设学校、卫生院、办公楼和体育场等20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建设18个特色农场、52个特色植物园和300处农家小院,打造庙宇文化景观、黄土地质公园等旅游项目。

  最后是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产业体系。即利用中南铁路惠家坪货运站,建设仓储物流中心,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形成支撑园区农用物贸输入和农副产品输出的绿色通道。

  依托联盛集团的强大后盾,这个体量巨大的战略规划,在实施第一年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1年,联盛农业砸下 1 5 个亿,完成机修整地 3万亩,栽植生态林2万亩、核桃林2万亩,建成园区公路100多公里,还完成了新镇建设一期工程2000套住宅的大楼主体,和万吨酒厂的三通一平。

  初具规模的农业园区里,柏油马路盘旋至山顶。放眼望去,黄土高坡已被渐次延伸的梯田覆盖,梯田上是整齐有序的经济林,其中涌动着一种“资本改变贫瘠”的力量。

  以核桃林产业为例,8万亩核桃林种植和5万吨核桃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近20个亿,其中联盛农业自筹6个亿,向银行贷款14个亿,项目总建设周期为4年,建成后年产核桃油1.25万吨、核桃粉0.4万吨以及核桃乳7.5万吨,年产值预计将达到31个亿。

  马建明称:“到2020年,我们产业园年产值将达到80亿元,这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然而,美好的蓝图真的就能一蹴而就地变为现实吗?

  新的考验

  以强大的联盛集团为后盾,联盛农业确实可以通过信托担保、银行贷款等形式解决资金问题。但2012年国际煤炭市场持续走低,如今的煤价较高峰时期已跌去六成,一位联盛集团的高管透露,联盛集团今年很可能面临亏损。

  这样的连锁反应传递到联盛农业,便考验着农业园区实现自我造血的时间进度。更大的考验还来自于农民本身,相比于长远规划,他们更看重传统风俗和眼前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拆迁。当地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信风水重旧习,认为土窑洞再破再烂,都是自己祖祖辈辈的家,哪能因为你搞园区就把我家拆了。

  对此,马建明制定出一套高标准的拆迁补偿方案:按照铁路建设拆迁的最高标准补偿村民,平均下来一户要赔十几万元。另外还每月给每户人家500元,作为搬进留誉新镇前的房租费。

  除此之外,马建明专门成立群众工作部,一方面向老人们劝说,等园区建好了,外出打工的儿女就可以在自家门口上班了,也能够陪在你们老人家身边,让你们安度晚年。

  另一方面,群众工作部还花钱请来摄影师、画家和雕塑师,甚至当地有名的风水师,不仅以照片、影像和雕塑为载体,为村民们保存老村庄的风貌,还仔细勘察搬迁过程中的风水,按村民的习俗,这叫“还神灵一片净土”。

  实际上,马建明越来越意识到,要改变这块土地,首先必须改造这块土地上的人。“做农业,少不了与农民打交道。如果不能把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就困难重重。”

  自2010年以来,联盛农业开始雇佣一部分村民成为产业工人,如今这个队伍已有500多人,除了每年2000元的分红之外,他们每月还按工作量领取工资。

  最初,园区组织产业工人种土豆,可白天刚一种下,夜里他们就跑到山上把土豆刨出来再拉出去卖掉。后来,联盛农业参照建设兵团的形式来管理他们,即实行军训。园区为参训人员提供统一服装,免费吃住,并且每人每天发放20元补助。但村民们自由散漫惯了,第一天下来,教官被气哭不说,120个参训人员就跑了11个。

  但马建明并没有泄气。2011年联盛农业实施“驻村大学生工程”,招聘优秀大学毕业生,派驻进园区52个自然村,在村民和公司之间架起桥梁的同时,还通过组建大学生宣讲团,成立农民宣传队,兴办农民大讲堂,将村民们的意识观念引向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