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闻
夏粮未来增产潜力还有多少?农民是否增收?
2013-07-11 18:06  点击:593

近期农业部发布信息,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经历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少有的粮食总产“九连增”之后,中国农业生产正向“十连丰”迈进。在自然灾害越来越频发背景下,夏粮如何实现多年丰收?高起点上,未来增产潜力还有多少?丰收之后,农民是否也增收?

粮农期盼收益提高

6月15日就已经结束麦收工作的张斌斌,前几天刚把晒好的麦子拉进仓库里,以往堆得满满的仓库,今年却显得有些空旷。

张斌斌是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函谷关镇孟村农民。他说,这是因为4月的低温、5月中下旬的大雨,导致当地亩产不佳,比去年减少了100~200斤,每亩只有600~700斤。

张斌斌最近没有卖掉新小麦的意思。他说今年的雨水天气导致小麦萌动发芽,品质受到影响,当地新麦上市收购价在1.05~1.1元/斤,这与他预想的1.15元/斤以上的心理价位还有些距离。

在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小麦主产区,随着麦收告捷,各地夏粮收购拉开序幕,有人欢喜也有人愁。

今年,国家继续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等6个小麦主产区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市场普遍看好质量较好小麦的后市。所以张斌斌和村民们都不急着出手。村里十几吨麦子静静地躺在仓库里,待价而沽。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也存在一定的“捂粮惜售”现象。

无极县张段固镇西两河村村民卢青永告诉记者,当地新麦上市初期收购价在1.07~1.08元/斤,随着小麦托市收购的启动,目前价格有所上涨,已达到1.11~1.12元/斤。“我之前已经卖了一点儿,早知道行情见涨我就晚点卖。”卢青永说,最近天气还不错,利于小麦晾晒和储存,他手里还有5000斤小麦,要看时机再出手。

与前两地不同,安徽省来安县施官镇万庄村购销火热,近万亩小麦已经基本全部卖出。种植大户顾文兵告诉记者,最近迎来一波强降雨天气,小麦不好保管,农民怕一个不小心就发生霉变生虫的现象,所以都急着出手,价格在1.1元/斤的时候就卖了。而且顾文兵坦言,今年小麦质量不如往年好,这些质量略低的小麦价格也涨不了太高,不如及早脱手。

虽然今年小麦收购价相对去年涨了0.1元/斤,但张斌斌认为这与上涨的农资基本抵消了,农民收益并未有所提高。“现在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农药还好,小麦打得不多,化肥和种子比去年涨了10%,算上人工成本,种一亩地成本得700多元,一季收入还不到300元。”张斌斌无奈地说,虽然国家政策上不断扶持,但对于小农户和散户而言,种粮效益仍旧不高。

即便种粮大户出身的顾文兵也觉得今年的种粮收入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减产,今年亩产只有700斤左右,比往年都要低。加上质量不好,今年每亩收益只有100多元。”他期待国家能给予粮食种植大户以更多保障措施,在受灾年份给予补偿,提高种粮积极性。

未雨绸缪望秋粮

夏粮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20%,而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头”在秋粮。在享受丰收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的时候,切不可懈怠满足。

秋粮占中国全年粮食总产70%以上,对确保全国粮食丰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夏粮丰收对保障口粮的有效供给和稳定粮食市场有重要意义,为全年粮食增产开了一个好局。不过我们应当看到,后面还有更为艰巨的任务在等着我们。

专家指出,相对夏粮生产,秋粮生产季节短、天气变化大、不确定因素多,确保丰产丰收的难度较大。因此一定要把抓好秋粮生产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头等大事,克服重夏轻秋的思想,千方百计指导农民搞好秋粮田间管理,努力夺取秋粮丰产丰收。

首先,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对于下拨的财政支农资金,各地要及时兑现给种粮农民,充分调动农民抓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落实到农民身上。要落实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维护好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

其次,要抓好秋粮作物的田间管理。要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作物和重点品种,继续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区活动,切实加强田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提高单产水平。同时,要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管理,保障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确保农资价格基本稳定。

另外,要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各部门应当树立牢固的防灾夺丰收的思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灾情信息,指导农民落实各项防灾减灾措施,做到技术、资金、物资、人员提前到位。同时,要继续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及早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力争秋粮取得好收成。

夏粮生产后的下一个环节就是秋粮生产。夏粮在手望秋粮,做好上述的几点尽到人事,那么全年丰收目标可期。

夏粮“十连丰”可期

近期农业部发布信息,河南、安徽、江苏、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等小麦主产区的机收工作已相继告捷。截至6月27日,全国已收获冬小麦3.22亿亩,超过应收面积的94%,夏粮基本到手。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收情况看,全国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据悉,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小麦在连续多年增产的基础上再获丰收,又一次印证了“中原熟、天下足”。据河南省农情调度统计,全省8050万亩小麦全部收获完毕,预计夏粮总产在630亿斤以上,平均单产突破800斤大关,有望实现持续增产。

今年河南小麦生产先后遭遇春旱、倒春寒、“干热风”、强降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再夺夏粮丰收,实属不易。

今年山东省夏粮生产可望实现十一连增。据有关部门预测,山东省夏粮播种面积5493.2万亩,增长1.0%;夏粮总产2210万吨,增长1.38%;小麦商品量1685万吨,商品率76%。

湖北省夏粮也大获丰收。今年湖北夏粮预计总产100.3亿斤,较上年增产10.81亿斤,夏粮“十连增”在望。据湖北省农业厅种植业处介绍,今年夏粮单产普遍提高,是今年夏粮夏油的一大特点。根据全省19个基点县(市),271个村、4065个农户预产抽样综合推算,夏粮单产240公斤/亩,较上年增加19公斤。

在广西,全区冬种春收粮食作物面积162.36万亩,总产35万吨,同比增加19万亩和6万吨,其中马铃薯面积、产量均增长四成以上。农情统计至5月底,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292.5万亩,同比增加16.01万亩。由于今年春耕部署早,气候有利,早稻、玉米等春播春种进度同比常年稍快,苗情为近年来最好,夏粮增产丰收在望,为全年粮食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全国产粮状元省黑龙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超过2.1亿亩,玉米播种面积首次突破一亿亩。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也达到1.09亿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575万亩,均比上年增加。粮食总产占全国四分之一的东北四省区播种面积稳定,为全国秋粮丰收打下基础。

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金黄的麦粒包含着宁敏辛勤的汗水,夏粮十连丰已成定局,在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再夺夏粮丰收,相当不容易。“过去五年,夏粮主产区不是连续干旱就是收获期间雨水多,涝灾多。取得十连丰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多年来国家围绕粮食生产实施“四补贴”,实行最低收购价,从2006年开始,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70%以上,促进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2003年至今,全国小麦增产幅度70%来自于单产。”韩一军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产还有一定空间。其中,玉米增产潜力最大,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刚超美国单产的一半;小麦生产处于世界中高水平,水稻种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品种研发、适度规模化生产,还有增产潜力。

不过在成绩面前也不能松懈,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指出,我国粮食生产虽连年丰收,但仍未能摆脱“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形象,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继续增产的压力在不断加大。“面对粮食连年增产的资源环境约束,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还是要靠科技。”李国祥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现在的农业资源对于粮食生产已经接近极限,已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压力,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做到有保、有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粮食。未来,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还很大。